韩柳

平生所学供埋骨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北极圈泥石流,人力生草机。
各种圈子反复横跳吧大概。
别问了,什么奇怪cp我都有可能搞出来。
基本上是历史/武侠/游戏/道教,再细就随缘了。

小号叫金明。
5sing木子徽。
知乎白鹤奴。
贴吧季子安。
大号主要搞二次,小号涉三。

不会写文不会画画,佛系更新,更新时间不定而且内容乱七八糟,有没有人看随缘。

年纪大了嗑不下去带私设、过度玩梗、带h的史同,也很反感ghs烂梗,受不了动不动就裤子飞了的东西。不喜欢原神的和不接受季新哥的避一下雷,别的我就应该也没什么了吧。

存戏|哲学组精分联戏|太祖诗梗

#史区明组·日月山河

#片云风驾雨飞来

#罗钦顺1


片云携雨,驭风而来。山河之间,倏变颜色。云分雾合,或晴或雨,或风或霜,天地之风霜雨雪,皆只在云气聚散之间。


——此自然之道也。


茫茫宇宙,变易纷繁,分合无道,然溯其源头,无非一理而已;能通天地,可亘古今,无非一气而已。一理一气,此乃天地万物存在运转之根本。


昔朱子以为,理与气是二物,实则非也。所谓理者,是天地运转之规律,是宇宙至高之法则,微乎此理,天地运转则无序可循;所谓气者,是万物转化之根本,是世事变易之具体附着,微乎此气,则天地万物皆不能运转。


故曰,理为气之纲。气依理而动,而天地万物依气而化也。然理气终不为二,其之为一。正如人犹物也,我犹人也,与之同理,则理犹气也,气犹理也,焉可为二?


且近年异端兴盛,妄言格心,不格外物,求诸心体,安能有所明悟?天理赋于气中,气化于万事万物之中,因而“理在事中”。不求天下万物而格之,又安得此天理哉?


微眯双目,凝视这润玉之雨水,思索之间,似有所得,不禁欣然。


果然——天理还当资于外求,而后方可作用于心,达内外合一之境地。


雨水将世间万物冲洗的干净澄澈,观罢这天地灵泽,此刻之心神灵明,亦已通彻无间。


#史区明组·日月山河

#顷刻凭看遍九垓

#湛若水2


庐外雨水倏忽而至,拟作倾盆之态,由重云之中一泻而下,涤荡这浩浩天地。雨幕时凝时散,时急时缓,似无意而又有意。倚阑眺远,屏息而观,天色窅瞑,连于遥山,雨线朦胧,四合清霅,不觉意朗心明,神识微动之间,颇觉此境竟暗合一丝天道。


八方风雨,弥天卷地,顷刻之间,遍洒九垓。兀立于斯,心境为之一变,只觉古往今来,名人圣迹,皆上心头。而古今之间,又似一脉贯通,万般兴亡变易,皆附于其理。


——此为天理。


——日月星辰周转之理,古今人事兴替之理。


而这世事纷繁,古今变易,大道三千,究竟只是一气。


——此所谓“理气”。


理气充塞,亘贯古今,而此理此气,又只能求于心中。


“万事万物,远近巨细,无往而非吾心身生生之理气。根本于中而发见于外,名虽有异而只是一个生生理气。”


道无内外,内外一之道也。这理气由心而发,磨炼于事外,实乃流畅自然,一气呵成之事。正如这倾盆雨水般无滞无碍,合于天理,合于天道。


雨水未止,远山静默。天地之间,端的是动静有常。人莫不如是。所谓动者,即行动之端,所谓静者,即涵养之本。动静相合,大道始生。


新雨如涛,九垓润彻,青冥夐远,天理难摹。


——欲窥圣道,惟有随处体认,以去习心。


#史区明组·日月山河

#楹外近聆新水响

#陈献章1


庐内独坐,心下澄明,渐入圣境。


时楹外淅沥作响,其声清越,如鸣佩环。端坐之间,神识更为清明,闻此琼音,只觉呼吸之间,顺畅无比,五脏百骸俱为之舒畅。


“少年负奇气,万丈磨青苍。”年少时候,也负奇气,意在青苍。那时只疏狂不羁,纵笔放歌,怀抱负于庙堂之上——而今却终只归了草野,闲时讲学授课,伴了几卷经书,了此余生而已。


结庐在此,实也乐的清闲。于朝堂仍有些牵挂,然如今一切,只是率乎自然。


——此心此理,融合为一之自然。


念彼前生,求学各处,碌碌多年,未有所得。心下黯然之际,始成明悟:


所谓“道”者,无需他求,只在自得。


自得之后,博于典籍,二者相合,此即所谓“天理”,此即所谓“圣道”。而欲求自得,则惟有静坐。


夫其静坐,在养善端;夫其典籍,在求义理。养得善端,求得义理,则吾之心体,隐然呈露。所谓善端,所谓义理,也只作用与本心而已。静坐以养心,心澄则天理亦明,一切功夫,只在扩充心体之气象,而不求于外——此即所谓自得。


庐外雨水泠泠成响,庐内人只兀然静坐。


身体未动,心体至明。


——天地我立,万化我出,宇宙在我。


#史区明组·日月山河

#遥穹一碧见天开

#王守仁27


雨霁云销,天地间正一派澄明气象。放眼望去,遥穹浩瀚,原野旷莽,长风吹襟,豪气当风而起,直贯胸臆。回想当年平叛往事,战火硝烟犹在眼前,嘬唇长啸,心下竟也油然生了几分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之意气。


“老夫高卧文殊台,拄杖夜撞青天开——”心头兴起,便不禁吟咏起昔年夜宿庐山天池所作之诗句来了。


彼时苍松耸立,穹庐高笼,无数星子撒落平野,天地之间,澄澈空旷,一如此际。


远处青山隐隐,近处水气浮空,居于这旷然宇宙之间,心下亦空明澄澈,了无一丝杂念。

只觉此心体,此灵明,已然纯是天理,纯是良知。举手投足之间,皆合天理,知行之间,一无阻滞。


所谓“致良知”者,即是去除人之私欲,回复此心本体,是谓“存天理而去人欲”。存去之法,则在格物。


《大学》言曰:“致知在格物。”物即事也。所谓格物,无非事上磨练而已。欲证此心是否已纯是天理,惟有发之于物,而发于物后,又当以心来格,反去其私欲。如此往复,心体方能愈为精一,私欲去净,心体便无所阻断,知行也自然一体。


良知者,世人皆有之。故曰:人人皆可为圣贤。


遥穹凝碧,心亦澄然。


“此时正宜携书小览。”心有此念,便当即回屋取了书卷,展而观之。


书翻数页,念自己曾有一言以诫弟子,曰:“日间工夫,觉纷扰则静坐,觉懒看书则且看书,是亦因病而药。 ”以此言释知行之道,最为恰当。


懒看书者,即为私欲。且看书者,即事上磨练之功。以事上磨练,存其天理,去其人欲,则为“因病而药”,私欲既去,则心知当看书,身体便无此懒意,即取即看,纯是自然,此即“知行合一”之境。


天色渐晚,穹宇澹远。四野劲草低伏,暗结雨气。抬眸望远,心下只如明镜,看似空无,却可映照万物,正程子所谓冲漠无朕,万象森然之意也。


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,何假外求?


古今之大道,天地之至理,只在我心。


评论

热度(18)